「明明有規律治療,為什麼癌症還會轉移?」這句話道出了許多癌友的心聲。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董事長謝瑞坤表示,一些病人發現癌症復發轉移,面對死亡威脅和重新治療的焦慮,常有病急亂投醫的行為,反延誤治療增加死亡率。謝瑞坤強調,「癌症復發轉移不等於癌末,隨著醫學進步,癌末也可能存活10年以上」。一名55歲肺癌病友確診時為三期,一開始用標靶治療,治療期間發現腦、骨多重轉移,因對標靶藥物產生抗藥性,後續醫師建議改用化療。「在得知轉移當下,想到之後只能用化療,覺得人生無助和絕望,活著還有甚麼意義…」。所幸在醫療人員協助下,這位癌友願意接受後續治療。謝瑞坤說明,台灣每年新發生罹癌人數有10萬人以上,只要早期發現存活率都有9成,像乳癌、子宮頸癌。在積極抗癌的背後,癌症患者與家屬極害怕面對癌症復發轉移的風險;面對癌症攻擊的二次打擊和罹癌期間的疼痛感,癌症病人的憂鬱情緒和症狀會更為明顯。研究發現,有憂鬱症狀與幾乎沒有憂鬱症狀的癌症患者相比,憂鬱癌患的死亡率高出30%。癌症的復發轉移和疼痛感,會加劇癌症病人的憂鬱情緒和症狀。謝瑞坤指出,當病人以為治療選項中只有化療,不願面對正規治療的鴕鳥心態最為明顯,大多數因為想到治療時可能出現的噁心、掉髮、疼痛與虛弱等,出現延誤與抗拒治療的行為。台灣癌症全人關懷基金會邀請藝人郭子乾擔任《看見希望 與癌同行》衛教大使。影片中,郭子乾透過詮釋腫瘤科醫師、個案管理師與癌症資源中心社工的角色,教患者與家屬善用醫療資源:癌要確診:腫瘤科醫師會透過「影像檢查」、「腫瘤切片」、「基因檢測」等方式來分析癌症種類,也會根據檢查結果,與患者和家屬一起討論治療和用藥的選擇。癌要管理:每位癌症患者都有一個專屬個案管理師,個管師會擔任醫師與病友間的橋樑,來協助病患進行療程前的準備,提醒病患注意飲食事項,回答術後照護的疑問。有些問題病人不敢直接與醫師說,但卻比較敢與個管師溝通。癌要陪伴:癌症治療期間,甚至到癌友返家後,癌症資源中心與社工會陪伴癌症患者獲得後續照護的協助,像假髮、義乳與頭帶等輔具提供租借、面對癌症復發轉移的心理輔導、保險諮詢及社區資源運用。(畢翠絲/台北報導)


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
. . . . .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c40lcwow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